当前位置 : 产业信息 > 政策法规 > 文章内容

各地专项整治行动成效显

   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启动至今,各地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针对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取得阶段性成果,总结出一批好经验、好做法。

    浙江省大力推进食品安全现代流通网、监管责任网和群众监督网建设,构筑食品安全屏障。经过近3年的努力,全省三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到今年7月底,千镇连锁超市的覆盖面已达98.6%万村放心店的覆盖面已达100%;监管责任体系逐步健全,群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氛围基本形成,初步构筑起保障食品安全的屏障。全省狠抓小作坊、小商店、小餐饮店整治,通过彻查底数,分类监管,探索建立了以三员四图三进四定为核心的分片定责制;通过整合提升,创新机制,探索建立小企业小作坊整治监管新机制;通过严打重处,整治规范,使今年上半年,全省食品质量指数达到98.29,同比提高了1.29。全省还立足标本兼治,着力完善了食品安全信用体系、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体系和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

   
广州市通过加强制度规范,采取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等措施,逐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通过依法查处取缔,组织集中查处,开展专项整治,坚持群防群治,强化联动执法,保持对无证照食品生产加工行为的高压态势。通过分类引导规范,维护食品生产经营秩序,引导企业守法经营,营造公平诚信的经营环境。市委、市政府还把食品放心工程作为城市管理年的重要任务,将其纳入到城市管理的综合体系中来抓。基本形成了食品安全检测、流通、信息、社会监督、监管五大网络体系,初步建立了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到餐饮消费的食品全过程监管链条。

   
吉林省桦甸市构建运行有效的市政府统一领导,乡镇(街道)政府区域负责,相关部门依法监管,统筹协调、紧密配合的小作坊日常监管工作体系。完善和落实六项食品小作坊日常监管制度,包括巡查制度,回访制度,定期监督检验制度,强制检验制度,小作坊开、歇业申报制度和食品添加剂备案制度。建立和落实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目标层层分解,责任到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工作目标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在对小作坊的整治中,一手抓整治和监管,一手抓帮建。为了提高小作坊业主和生产人员的素质,多次组织培训工作。根据调查掌握的情况,选择重点帮扶对象。带领小作坊业主外出学习,开阔视野。切实推进业主知识化,生产标准化,社会监督公开化。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太和镇通过拉网式排查,编制了《小作坊目录》,把小作坊分为来料加工型、就地销售型和异地销售型三种。对辖区内的小作坊根据其生产经营状况设卫生星、守法星、文明星、诚信星和质量星等五颗星,每月由社区群众和相关部门评选一次,每达到一项标准就增加一颗星,每增加一颗星,就从惠民互助资金中给予一定的奖励,并扩大产品的销售范围。同时,抓住星级小作坊生产环节的关键控制点,要求其公开承诺不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实行定点帮扶,鼓励争创品牌。同时,通过行业自律,嫁接一批;政策引导,劝退一批;重拳出击,取缔一批。在整治中做到既确保安全,又方便群众和有利发展,把食品小作坊监管的阶段性行为转化为经常性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