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产业信息 > 政策法规 > 文章内容

实现农村食品安全有效监管的思考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食品市场日益繁荣,小商店、小饭店、小食杂店、小加工作坊犹如雨后春笋,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农民群众的饮食需求。但是一些不容忽视的食品安全隐患也逐渐暴露出来,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农村食品安全存在隐患,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些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意识淡薄,无视生产标准和要求,违法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坑害广大消费者;第二,部分食品销售者唯利是图,明知是“三无”、过期变质食品,仍然上架销售;第三,部分小作坊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低、卫生意识淡薄,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操作不规范,致使食品卫生质量没有保证;第四,食品卫生宣传不力,广大农村群众食品安全知识少,对假冒伪劣食品缺乏基本的鉴别力和自我保护意识;第五,监管部门对农村食品安全工作重视不够,工作措施不得力;第六,食品监管队伍素质不高,一些执法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及“重审批轻监管”的现象。
  农村是最大的食品市场,因此,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从农村抓起,才能抓住症结,抓出实效。
  一、部门配合,共同管理。各监管部门按照国务院职能划定,在自己的监管范围之内严格做到尽职尽责。
  二、抓好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新举措。建立和完善流通领域食品准入监管制度,从源头上杜绝来路不明、假冒伪劣的商品进入农村消费市场。监管重心下移,推行食品质量监管专人负责制。加大源头治理,积极推进食品安全监管关口前移,从市场监管向产地监管前移、从消费终端监管向生产源头监管前移。
  三、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农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农业、工商、卫生等部门通过召开各类培训,对农村食品经营餐饮单位负责人、农民群众进行培训,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通过宣传,使农民朋友树立维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自觉抵制假冒伪劣食品。
  四、强化食品检测,提升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效能。各职能部门不断加强食品检测工作,并将检测重点由城镇逐渐向乡村延伸。农业部门对农产品的检测范围应延伸到无公害蔬菜基地和乡镇集贸市场;质监部门应开展产品质量跟踪检测,卫生部门应及时对乡镇餐饮单位的餐饮器具、熟食品等进行抽样检测。
  五、对加工食品小作坊加强监管。小作坊是食品加工的源头,可从四个方面加强监管:一是宣传教育;二是市场准入关;三是日常监管;四是信用管理。
  六、日常监督与专项整治相结合,加大查处力度。对照食品安全监管信用档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日常检查。加大农村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力度。同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形式,及时披露和报道对假冒伪劣行为的查处情况,使农村食品市场违法经营苗头真正得到及时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