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就像它的颜色一样,应该是和纯洁、健康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不法分子同样盯上了它。先是往鲜奶里加水蒙骗消费者,事情败露后,国家为保障消费者权益,开始对鲜奶的比重进行检验;这招行不通了,不法之徒又开始往奶里加入淀粉、糊精等物质,终于在2004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阜阳奶粉”事件,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又增加了鲜奶验收中检验蛋白质的规定。这又让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为了保证掺水后的牛奶蛋白质含量不下降,不法分子竟斗胆向牛奶中加入含氮的三聚氰胺,欺骗检验机构。如果三聚氰胺仅仅是造假的工具,没有毒性也许危害会小一些,可偏偏三聚氰胺有毒。一种物质,如果毒性较高,在较小剂量下就会引起急性中毒,这会迅速引起人们的警觉;反之,如果一种物质毒性较低,人们往往就会忽视它,一旦这种物质在体内长期蓄积,就容易发生慢性毒性,波及面更广。三聚氰胺恰好就是这类物质。所以,三鹿事发,就如多米诺骨牌一样,揭开了中国乳业的伤疤。
实际上,不管三聚氰胺的毒性如何,人为将非食品原料掺入到食品中,就是非常恶劣的违法事件,是犯罪,是天理不容的。遗憾的是,多年来,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我们已经很多次面对这样的违法事件了,以致于我们都不敢想食品中到底还有多少这样的非食品物质存在。
人们常说,三代培养一个贵族,一个企业的品牌更是需要百十年的塑造。那么,我们的国家声誉呢?造假者在追逐个人利益的同时,牺牲的却是祖国的声誉。事关食品,事关健康,再小的事也是大事。这次的三鹿事件是个教训,也是市场信用重构与制度完善的契机,我们不能再让祖国慢慢积累起来的声誉和诚信一点一滴的被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