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本来不具备种植辣椒的天然优势,但却在7年间,从500亩发展到18万亩,辣椒及其制品注册了“石柱红”集体商标,被命名为“中国辣椒之乡”。
●石柱辣椒的迅速发展是政府强力推动的结果。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如何处理好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之间的关系,石柱的探索值得借鉴。
9月18日下午6点,阳光斜斜地射进了库房,映得一屋的红辣椒娇艳欲滴,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南宾镇城北村辣椒收购站却完全没有“收秤”的意思。村民骑着三轮车,背着背篼络绎不绝地送来辣椒,负责收购的文桂花和汪席珍一个过秤、付钱,另一个则把称好的辣椒倒进库房。
“现在不算热闹了,今天才收1000多公斤,上个月每天要收十一二吨,辣椒都堆到屋顶了,坝子里也堆满了,我运辣椒的两只手都辣麻木了。”汪席珍说。城北村是县里三红食品厂的辣椒生产基地,汪席珍和文桂花收购的辣椒大部分运往食品厂,剩下的运往盘溪市场。
大坝组的秦叙海是最后来卖辣椒的几位农民之一。“人太多,来晚点免得排队。”秦叙海一边说,一边把一麻袋长椒送到台秤上。“100公斤,160元。”文桂花过秤后,递给秦叙海160元。当下长椒的的收购价是每公斤1.6元,从8月上旬以来,秦叙海几乎每天都要摘辣椒来卖,收入一两百元,现在已有7000多元揣进了腰包。“每天都有现钱收,比养长毛兔、养蚕都要好。”秦叙海说。
秦叙海是石柱最早的椒农之一。从2001年至今,石柱已有3万多农户种植辣椒18万亩,年产鲜椒10万吨,产值达1.8亿元,成为当地农民仅次于务工收入的第二大收入来源。今年6月,石柱被命名为“中国辣椒之乡”。
在争议中试点
和重庆其他地区一样,石柱农民以前只在田边地角种点辣椒作佐料、蔬菜,并没有成规模种植,石柱种辣椒也没有特别好的自然条件。龙沙镇副镇长马培双是石柱辣椒产业由小做大的亲历者。他说,石柱辣椒的兴起十分偶然。
2000年,悦崃区5个乡镇的干部组织到贵州考察烤烟生产,就在走的前一天,区委书记向炳成接到县委副书记何志发的一个电话,何说他在电视上看到贵州绥阳种有10万亩辣椒,效益不错,希望考察团能顺便考察一下绥阳的辣椒产业,看适不适合石柱发展。
作为考察团的一名成员,马培双来到了绥阳。在绥阳的的辣椒基地,漫山遍野种的全是辣椒,这些辣椒通过当地的中国辣椒交易市场销往外地,农民种一亩辣椒可以收入1500元到2000元。紧接着,何志发也赶往绥阳,做实地考察。最后,他和考察团成员一起得出如下结论:在海拔300米到1200米的山区丘陵都可种植辣椒,比石柱以前的特色农产品黄连、莼菜、长毛兔适应性都要强;辣椒比较效益高,农民种一亩水稻只能收入七八百元,而种一亩辣椒,可以收入1500元到2000元;辣椒种植技术要求不高,劳动强度也不大,10多岁到七八十岁的农民都可以胜任,适合在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的农村发展;从全国市场来看,辣椒供不应求,而且需求量还在逐年上升,因此完全可以作为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项目。
何志发等人将这一结论向县委作了汇报,县委领导班子在讨论时,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农民种辣椒换点盐巴钱就行,搞辣椒产业是小题大做。也有干部认为,搞辣椒是“媒人贴个女儿来嫁”,不像种烤烟可以收特产税,对当地财政没什么好处,它也不像谷子、包谷,种了卖不出去可以自己吃,辣椒卖不出去,农民吃不了,最终还得找政府。
由于意见不统一,县里决定先试试再说。2001年2月,石柱在三益乡和悦崃区种植500亩良种尖椒,当年秋天,收获了大约300吨,卖了30多万元。何志发一轧账,觉得很满意:在农民生产技术还不成熟,也没有使用辣椒专用肥的情况下,农民种辣椒好的每亩可以净赚1400元,差的也有八九百元,而种谷子每亩只有六七百元,包谷只有三四百元。
说服农民种辣椒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石柱辣椒种植面积以10倍的速度迅速扩张,2002年种了5000亩,2003年种了5万亩。到了2004年,全县辣椒种植面积已达到10万亩,在这一年,县里为所有的辣椒和辣椒制品注册了集体商标“石柱红”。
发动农民种植辣椒的重担主要落在了镇村干部身上。2004年,岑建阁在被群众推举为三星乡石星村村主任后,感到压力很大。
地处偏远的三星乡是石柱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当地政府为农民脱贫致富推广过苎麻、魔芋、苡仁等农业项目,结果苎麻种出来质量差卖不掉,魔芋不适应气候烂在了地里,苡仁的产量也很低。后来政府又推广种烤烟,石星村前任村主任觉得无力完成,主动辞职。现在,岑建阁叫农民种辣椒,几乎没有人响应。
“你叫我怎么信你?”屡次响应政府号召却收获平平的石星村南坪组农民孙传英抱怨说。50多岁的孙传英是村里最能吃苦,也比较有市场头脑的农民,她和丈夫种了27亩谷子和包谷,还养了7头猪,但每年纯收入也只有几千元,日子仍然过得捉襟见肘。
不得已,三星乡副书记马培君和岑建阁一同找到孙传英,向她拍胸口保证:“你大胆地种,种栽了我们补偿你的损失。”怀着半信半疑的心理,当年,孙传英种了两亩“朝天红”辣椒,结果每亩收入2000元,这下可把孙传英给乐坏了。今年,孙传英种了10亩“朝天红”,纯收入1.3万多元。在孙传英等人的示范带动下,石星村7000亩耕地已种有辣椒1500亩,摘掉了“特困村”的帽子。
同样的压力也落在龙沙镇干部的身上。龙沙镇大河村因处在公路沿线,是发展辣椒产业的重点区域,党委书记雷云华和副镇长马培双在大河村水桥组召开动员大会时,村民谭云松等人公开反对,认为“雷云华和马培双是来割‘肥肉’的”。谭云松这种想法不是没有道理,因为水桥组是水稻制种基地,种一亩水稻种可收入1300元左右,比种一般水稻的收入要高得多。雷云华和马培双也没有和谭云松争执,就说:“今年你也不要全部种辣椒,把一块田划成两半,一半种稻种,一半种辣椒,看看哪个收入高。”谭云松照着做了,把自家一块两亩多的田划成了两半,结果当年辣椒收入3000多元。第二年,谭云松把家里的地全种上了辣椒。如今,大河村已种有辣椒500多亩,能种的地全种上了。
从2003年起,石柱开始出现由农民经纪人组成的辣椒专业合作社,他们与农民签订最低保护收购价,按市场行情收购辣椒。2003年,辣椒市场行情不错,加上全县产量还不算高,农民辣椒卖得很好。2004年,辣椒市场行情有波动,鲜椒价格最高的时候为每公斤2.6元,最低时候只有每公斤1.2元,行情不好的时候,农民把剩下的辣椒烘干后等到第二年卖干椒,收入基本没受影响。
石柱辣椒产业的迅速发展,看上去似乎一帆风顺。
制定“游戏规则”
2005年,石柱辣椒种植面积扩大到13万亩,7月底,各专业合作社也一如既往地开秤收购。当年,龙沙石岭专业合作社与农民制定的最低保护价是圆椒每公斤1.2元,尖椒是每公斤1.4元,虽然行情不好,但一直到9月14日,合同都执行得很好。9月14日,龙沙镇政府的坝子里突然拥来了上百位农民,他们背着背篼,骑着三轮车,把几十袋辣椒堆在院子,有的人还大喊“政府整人”。雷云华等人赶紧下楼问个究竟,农民告诉他们说,石岭合作社不按保护价收购辣椒,辣椒是政府喊种的,现在卖不出去,你们看啷个办?雷云华找来负责辣椒收购的石岭合作社负责人一问,那位负责人说,今年行情打烂仗,按每公斤1.2元的价格收他们肯定亏,9月11日那场已经亏了,再收下去他们肯定吃不消,要收,只能按每公斤1元的价格收。
雷云华再找到农民沟通,农民根本无法接受专业合作社开出的价格。于是,雷云华向县里做了报告,何志发和县“辣椒办”主任周洪火速赶到现场,他们表示,石岭合作社收的辣椒烘干后可以以每公斤7元的价格卖给县里一家国有控股的农业服务公司富民公司,由于石岭合作社收购资金有困难,何志发等人又以县政府的名义借一万元给石岭合作社。收购,终于继续进行,一场风波得以平息。
石岭合作社在用完这1万元收购款后,说什么也不愿再收了,但当地农民还有大面积的辣椒没有卖出去。雷云华、马培双等镇干部没有办法,只有自己凑了4万元收农民的辣椒,把这些辣椒烘干后卖给富民公司。
马培双回忆说,本来就知道收辣椒就是亏,因此更不敢请人,他和镇财政所长谭小波等5人白天收辣椒,晚上烘辣椒,大家轮流睡觉,有时候睡过头了,或者是火候没掌握好,辣椒都烘糊了。5个人整整干了一个月,人都累变形了,才把烘完的150吨辣椒交给富民公司,龙沙辣椒收购风波让何志发、周洪等人开始重新审视辣椒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收购商管收不管种,行情好的时候,一个乡有十几杆秤收,行情不好的时候,就只剩下三五杆秤;部分农民也存在不遵守合同的问题,行情不好的时候,要求收购商按合同规定的最低保护价收购,行情好的时候,又偷偷把辣椒卖给那些愿意出更高价钱的小商小贩。
在县“辣椒办”的主持下,石柱辣椒产业制定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游戏规则”:
全县所有的辣椒基地都由业主,即收购商和加工企业划片包干负责,业主必须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和种子、薄膜、化肥等生产资料,严格执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制度。为防止业主不遵守合同,业主必须向政府交纳履约保证金,保证金额最初为1到2万元,现在最高已达4万元。另外,政府和业主共同成立了产业风险基金,基金由双方各出一半,在市场行情不好时,动用产业风险基金给业主补贴,目前,基金总额已达240万元。
业主的收购权也必须得到保证。所有的业主都只能收购自己划片包干的辣椒,不能跨区域收购。辣椒只能在全县300多个固定收购点凭牌照收购,没有牌照的商贩禁止收购辣椒,违者将受到县“辣椒办”和工商部门的查处。为鼓励农民把辣椒交给各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规定,农民只需向合作社交10元钱,就可获得身份股,凭这个身份股,农民每年可获得5元分红,每交0.5公斤辣椒还可返还0.01元。
在这个“游戏规则”中,县“辣椒办”成了辣椒这个红色产业链的焦点,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每年辣椒的收购价由县“辣椒办”和业主组成的县辣椒协会共同制定。
引进加工企业
2005年7月,中国辣椒订货会在石柱举行。在市火锅协会会长、小天鹅集团总裁何永智的带领下,重庆享有盛名的火锅企业几乎都带到了石柱,石柱漫山遍野的辣椒吸引了这些以辣椒为重要原料的企业。
据小天鹅百福食品公司总经理何永福介绍,小天鹅火锅的连锁店近年来扩张迅猛,每年要用四五百吨干椒和上千吨鲜椒。从去年开始,公司在石柱龙沙镇投入600万元建食品厂,生产火锅底料、豆瓣和调味品等,年生产能力为10万吨,其中需要1万吨辣椒。目前公司只生产豆瓣、泡椒,因此今年只带动农民种了1000亩辣椒,年底火锅底料就会投产,明年会种5000亩辣椒,同时还会在当地种花椒、姜、大蒜等。因为石柱有优质、安全的原料供应,小天鹅集团已经把在成都的豆瓣厂和在我市渝北的火锅底料厂都归并到石柱来。
与小天鹅集团一起来到石柱的,还有德庄集团、三九火锅底料厂等,石柱希望成为重庆火锅原辅料生产基地。
但在周洪看来,石柱的辣椒加工能力还远远不够,目前石柱辣椒年加能力不足1万吨,就是引进的企业全部投产也只有3万吨,而石柱目前已年产10万吨辣椒,到2011年,县里计划种植30万亩辣椒,产量也将翻一番。
“政府早晚会退出市场,但不是现在,如果石柱出现了像贵州‘老干妈’那样的大型辣椒加工企业,辣椒在本地的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辣椒产业就具有了很强的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那时,政府就会逐步从市场中隐退。”周洪说。有农技人员的帮助,农民种植辣椒的信心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