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产业信息 > 政策法规 > 文章内容

基层工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初探

    近段时间以来,随着“一滴香”、“瘦肉精”、人造银鱼、毒豆芽、染色馒头、火碱鸡肉……这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的集中曝光,也暴露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缺失。作为担负起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重任的工商部门,特别是处在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第一线的基层工商部门,如何加强监管,确保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是一个必须深入研究探索和不断创新的重要课题。

   当前基层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体制调整尚未完全到位,某些职责分工不明确,造成众多环节的监管缺失。我国目前对食品安全实施的是“分段监管”模式,因此,在实际监管工作中就出现了监管交叉和监管空白同时存在,一些地方在发生问题后甚至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有的监管部门在执法中发现问题,但因为不属自己部门监管的范围,为了维护部门间的“和谐”,最后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放行”了。

   2、基层工商部门存在着监管区域广、监管对象多且较分散,而监管人手又少的矛盾;另一方面,基层工商干部队伍结构也影响了食品监管的有效实施,目前基层工商干部队伍存在着“二多一少”且整体年龄偏大的现象,即老市管员多、转业干部多,真正工商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员少。

   3、监管手段滞后,检测资源配置不合理,影响监管效率。工商部门对琳琅满目的食品实施日常监管时仍停留在看、闻、问、查等层面上,面对当前越来越奸诈、越来越隐蔽的违法行为,仅凭这些简单手段显然是不够的。同时,工商部门负责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却没有一个自己的法定权威检测机构,这就存在一个空白区,也就带来了安全隐患。

   4、法律法规不健全,使违法犯罪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基层在实施食品安全监管时,经常会遇到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不统一和立法的滞后,甚至还出现互相矛盾的困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正在施行的与食品安全相关联的各种法律法规、规章、解释达50多部条,这些繁杂且不统一的条款,使工商部门在执法中,要么无所适从,弄不清究竟用哪些法律法规,要么就在对一些违法行为进行约束时找不到足够的法律支持。

   5、监管执法难,影响了监管效率和法律权威。如对一些大型食品经营企业实施监管时,有时政府会从社会稳定甚至是经济利益出发而为其“打招呼”。再比如一个困难户经营一个小食品摊位,监管中发现其经营的食品有不合格的问题,按照《食品安全法》要进行处罚,且至少要罚2000元以上,实际执法中往往得不到很好配合,如果强制执法,将遇到强大的社会压力。

   6、法律的宣传贯彻不够深入,食品安全法规知识普及有欠缺。这些年,尽管大家都知道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科普常识、如何维权等,对一些普通老百姓,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老百姓,还不是很清楚,使得他们不会发现问题,遇到问题不会维权等,同时,对生产经营人员的教育薄弱,以至一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从业人员对法律法规不了解、不熟悉的情况还比较普遍。

   面对以上问题,如何应对,是当前基层工商部门必须长期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1、整合各方优势,设立常设办事机构,实行各方合署办公。“各管一摊”的监管机制之下,监管部门容易扯皮,为了应对,可以成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把分散在各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集中起来,统一管理,严格责任,尽快厘清各监管执法部门的责任,强化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全过程、无缝隙监管,增加食品监管的科学性、专业性。短期内也可以先建立部门联络办公室,由各相关部门抽调业务强的得力人员参与,由政府指定部门出一名领导牵头,合署办公,专门负责协调、处理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有关问题,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实施全方位监管。

   2、创新监管模式,实施科学监管。一是以属地管辖为基础,全面推行食品安全的网格化管理,按照定人、定岗、定地段、定标准、定规范、定责任的“六定”措施;二是全面签订“三书”,进一步强调市场开办者与经营户的责任,即由基层工商分局(所)与市场主办方、商场、超市、批发市场和个体食品经营户签订《食品安全工作责任书》;主办方与场内经营者及食品供货方签订《食品进货供货协议书》;食品经营者与基层工商部门签订《食品经营者承诺书》。三是进一步完善“一票通”制度,建立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第四是实施源头检测,严查食品违法行为。五是切实抓好食品安全电子监管,全面推行电子监管软件应用,积极构建覆盖流通环节食品市场准入、销售、退市全过程的信息化监管平台,建立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化网络体系,依托现代化手段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

   3、要把各种社会力量整合起来,建立多层次、各群体的食品安全“监护队”,打一场食品安全监管的人民战争,整合各基层政府、民间社团,行业协会资源,大力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全力构筑全方位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

   4、加大对监管队伍的教育培训,严格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应从加强工商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业务技能培训入手,帮助全体监管干部充分认识加强食品市场监管、维护食品市场秩序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5、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普及公民法律意识。运用广播、电视、板报、散发宣传资料,通过召开座谈会、组织业务培训等群众看得见、常接触的载体,乐意接受的方式来做好食品安全宣传,向广大群众认真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消费维权等知识,积极开展食品安全法规知识“进社区、进村组、进学校、进商场、进超市”等“五进”活动,加大宣传引导,实现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全覆盖,帮助广大消费者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识假辨假、消费维权能力。

   6、进一步加强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必须“以《食品安全法》为准绳,重典治乱”,基层工商部门要排除一切阻力,克服一切压力,坚决、严厉、快速地打击各类食品违法行为,将其违法成本提升到最高层级,让胆敢触碰食品安全这根红线的违法者身败名裂。

   7、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用监管制度,实施信用分类监管,通过行政指导,企业自律、检查考核等措施,不断规范市场行为,改善市场环境,提升市场水准,实现长效管理,努力建设繁荣、诚信、整洁、安全的市场体系,形成“先看信用指数,再购买食品”的守法经营,诚信经商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