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产业信息 > 行业动态 > 文章内容

鲁牌调味品图谋"走出去"

  同样的酱油,地产的价格几乎没有超过“外来和尚”的。与全国畅销的名牌产品相比,地产货的价格甚至低了三成多。
  本报济南10月28日讯 作为食品产业中的重要分子,山东产调味品曾经是全国老大,近年来虽然有所下滑,还是稳居第二。但记者调查发现,位居全国老二的鲁牌调味品行业,至今没有全国一流大品牌出现,甚至出现省内高档酿造调味品消费市场由国内知名品牌垄断、中低档产品市场逐步被知名品牌蚕食的局面。
  超市里面踪影少
  在济南大润发超市,记者看到调味品货架上琳琅满目,充斥着各种品牌的商品。可能是地缘关系,该超市货架上,济南地产调味品德馨斋的酱油、醋、甜面酱等还不少,也只有德馨斋与来自全国的同类品牌一起参与竞争。
  这种不断更换地产龙头老大的现象,在我省各地均有出现。在威海各大超市,地产老大换成了四海;在济宁则是玉堂占上风;在烟台各地的超市里面,欣和的各种调味品成了主流;在青岛,灯塔产品也占据了不少的市场份额。
  还有一个现象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同样的酱油,地产的价格几乎没有超过“外来和尚”的。与全国畅销的名牌产品相比,地产货的价格甚至低了三成多。
  与这些地产品牌同时上架的,则是大家都熟悉的“外来和尚”李锦记生抽酱油、海天酱油、龟甲万酱油、太太乐鸡精等。这些“外来和尚”在家乐福、沃尔玛等国际品牌超市里,优势更加明显。上海某行销机构总经理告诉记者,这些品牌原来也是地域性品牌,随着中国零售业大型超市时代的到来,他们几乎一夜间上了全国市民的餐桌,究其原因,是他们善于借助国外资本及国际物流企业的强大网络优势,变身全国品牌。
  品牌多为地域性
  山东一直是国内调味品产业内公认的产业大省。来自山东食协调味品专委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山东省调味品行业148家规模以上企业酱油产量达到30万吨、食醋产量达到22万吨,增长幅度均超过30%,产销量跃居全国第二位;味精产量达到45万吨,增长30%以上,产销量继续保持全国首位。
  但是辉煌的背后却是巨大的隐忧。山东省调味品协会杨圣泉会长告诉记者,山东调味品企业普遍存在着生产规模小、产品竞争力弱的明显缺陷,这使得山东调味品行业整体势力较弱,无力与来自省外的国内其他著名品牌企业抗衡。
  在去年公布的全国调味品企业50强名单中,山东仅占了3席,且均在30名之后。在山东酿造调味品行业内颇有名气的“玉兔”、“德馨斋”、“欣和”、“川鹰”、“灯塔”等酿造产品品牌,仍属于区域性品牌,甚至还算不上全省性品牌,跟全国品牌更是无法抗衡。
  品牌突围迫在眉睫
  令人欣慰的是,山东调味品企业已经开始觉醒,大家走出去的利器就是品牌突围。10月26日,拥有百余年历史的山东玉兔食品有限公司,高调推出其由著名影视演员邓婕为代言人的“玉兔”牌系列精品食醋,从此加入了始于去年的山东著名调味品企业借品牌战略实施市场突围的滚滚洪流。
  同样让山东调味品行业感到欣慰的是,目前全省已经有“玉兔”、“巧媳妇”、“灯塔”、“好太太”、“德馨斋”等先后获得了“中国名牌产品”或者“中国驰名商标”。这是山东调味品企业突围的资本。
  “这说明山东调味品企业已经摸索到了市场突围的突破口。”山东省食品工业协会秘书长郭有武告诉记者。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省一些比较有实力的调味品企业就开始“进攻”大中城市,济南、青岛、烟台、东营等省内城市成为他们的目标。
  另外,产业集群现象也将助威鲁牌调味品走出去。目前,我省的胶东地区、淄博、济南、济宁,都有规模较大的调味品产业集群。像淄博拥有的“玉兔”、“巧媳妇”等7家骨干生产企业酱油、食醋产量占到了全省的30%,成为全省最大的调味品产业集群,为鲁牌调味品走出去奠定了产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