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背后,“监管被动化”是部分企业有恃无恐“钻空子”的重要原因。在媒体报道在先、执法介入在后的局面下,双汇等这种长期漠视消费者权益的企业大有无痛复出的态势,监管主动性之缺失令人震惊。
百姓能够吃上放心的食品,得益于政府各部门的严格监管。2012年,希望有关部门能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提高食品安全应急能力,为百姓打造绿色菜篮子。
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认为,连续被爆出多起食品安全事件后,消费者对部分食品产业的信心、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能力的信心正不断受到冲击,引发了“食品安全焦虑”。他建议,监管部门改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整治模式,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构建起更加完善有力的监管体系,从源头上封堵漏洞,而不是被动地“亡羊补牢”。
目前,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推行食品安全整治区(县)长负责制,统筹推进市县两级食品安全监管职能调整。
专家认为,食品安全问题不是简单的企业责任,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的约束来彻底解决,要有专业化的政府机构去管理,有社会力量进行监督,形成一个完整、立体、多维的监管体系,才能真正让百姓“吃得安全、吃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