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产业信息 > 政策法规 > 文章内容

舟山探索出口食品检验新政

    出口食品加工行业是舟山外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保障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稳定食品出口关系着舟山出口企业和行业的生存与发展。为帮扶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舟山检验检疫部门借助发展海洋经济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历史性契机,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大提升战略的要求,深化检验检疫工作模式改革,发挥检验检疫优势资源,积极探索辖区出口食品检验检疫监管模式转变。该市于2012年4月正式推行“风险监测+分类监管+快速核放”的出口食品检验检疫分类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科学的检验检疫监管新体系,实现了出口食品检验检疫“提速、减负、增效、促安全”的工作目标,被当地水产出口企业誉为“检验模式大变革”。主要做法是:

    分类监管,出口食品抽检动态浮动。根据企业诚信经营状况,将企业级别由高到低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并把优先检验、快速放行、降低抽检频率等优惠措施与企业级别、产品风险相挂钩,营造快捷一类、提高二类、帮扶三类的工作氛围。同时,针对不同级别企业采取不同频次的监督管理,将监管和风险监测情况作为企业动态升降的重要依据,提升企业食品安全员的责任意识,充分调动企业提高自检自控水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据统计,在今年1~3月未实施分类监管前,舟山口岸出口食品总体抽检率为42%;实施分类监管后,出口食品总体抽检率下降至36%。抽检率的下降使出口食品企业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64%的出口食品报检后只要货证齐全、自检合格,无需检验检疫部门现场检验即可快速放行,切实达到“提速”的工作目标。

    风险监测,出口食品安全显著提升。通过汇总辖区内各类出口食品加工工艺、质量安全特性和出口目标市场贸易要求等多方面因子,将企业等级与产品风险进行对应,降低成品抽检率,突出加工过程风险监测常态化,加强对原料、半成品和辅配料等食品添加剂、药物残留、致病菌等相关项目的风险监测,指导企业建立监测计划,形成风险监测检企双方合理化分工的格局。同时,定期对风险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抓住苗头性问题提高对重点敏感食品的监督抽检强度,力求出口风险早发现、早研判、早预防,切实达到“增效”的工作目标。今年1~6月,舟山检验检疫局共检出出口不合格食品9批次,不合格重量和货值同比分别减少79.4%和76.8%;出口食品国外通报5起,同比减少5起,国外通报增长势头得到遏制。不合格检出数量和国外通报数量均呈明显下降态势,出口食品安全显著提升。

    快速核放,出口食品放行时间大幅缩短。在出口食品中采取中低风险产品监督抽检、高风险产品强化检验的抽检模式,减少企业出口食品检验费用。通过综合企业监管符合性情况、风险监测结果,对敏感程度小、风险较低、质量稳定的出口食品予以快速核放,优化检验放行工作环节衔接。通过减少单证的流转和滞留时间,提高通关速度,使得诚信好、管理体系健全的企业可以充分享受分类管理办法的优越性。实施快速核放后,一般出口食品的通关时间从10个工作日缩短到3个工作日,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物流流转和资金周转,保证了企业拥有更多自主权,安排船期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同时减少出口产品受汇率波动影响,产品冷藏费用也相应减少,切实达到“减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