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产业信息 > 政策法规 > 文章内容

学者建议构建食品安全风险国家治理体系

  学者建议构建食品安全风险国家治理体系

  核心提示近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热映再次激起民众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关注。5月11—12日,在江南大学举行的“中国食品质量安全研究前沿研讨会”上,有学者表示,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的整体特征是“总体稳定,正在向好”,但亦存在着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

  近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热映再次激起民众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关注。5月11—12日,在江南大学举行的“中国食品质量安全研究前沿研讨会”上,有学者表示,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的整体特征是“总体稳定,正在向好”,但亦存在着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从长远看,防控食品安全风险的根本措施是构建食品安全风险国家治理体系。”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吴林海表示。

  根源:市场失控、法制失灵

  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加重了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与担忧。以猪肉生产和消费为例,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孙世民表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猪肉是居民的重要食品和主要营养来源,占我国肉类产量的65%。现实中,我国猪肉质量安全状况较差,既影响了国人的身心健康,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食品安全事件不仅在中国发生,在国外也发生;不仅在发展中国家发生,在发达国家也发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志雄说,不同之处在于,发达国家食品安全事件主要源于生物性因素,极少有非法添加等人为因素。

  “食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质量安全风险难以控制、质量安全隐患备受国际国内社会关注,背后是市场失控、法制失灵、道德缺失现象的普遍存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霍学喜认为,这些事件的深层次根源主要有四方面原因:在政府监管方面表现为部门间分工过度、协作不足、职责不清晰,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划分不清导致市场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在市场组织方面,行业组织缺乏独立性和第三方功能,农产品(000061,股吧)及食品产业组织分散、缺乏自律环境;在科技方面则表现为创新性不足,技术主要源自公共供给和周期性进口;在技术标准建设上,缺乏完善的食品标准。

  对策:综合防治

  吴林海表示,中国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是一个复杂课题,需要从国家全局的角度出发,整体考虑、顶层设计,构建食品安全风险国家治理体系。他认为,治理体系的建设应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政府层面将监管中心下放,工作重点放到公开信息与完善法律、制度、政策上,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建设生产经营主体责任追溯体系。

  “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基层社会组织,将政府监管与社会共治相结合。”吴林海表示,社会组织运营中也须扬长避短,以更好地发挥作用。以农村合作社为例,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周洁红的研究表明,并非所有合作社都能实施高水平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合作社运作时间长、正式社员数量多、财务信息公开透明、建立自主品牌等有助于提升合作社质量安全控制水平。

  治理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标准化。美国肯塔基大学农业经济系教授胡武阳提出,目前中国应用最多的国际标准有ISO22000、ISO9001等。研究显示,中国每增加一个ISO认证,对美国的食品出口额会增加47万美元。“目前,中国应用上述两个认证的数量,高居世界各国之首。”学者表示,标准应用与食品安全质量问题数量“双高”表明,中国自主制定并能在国际上产生影响力的“中国标准”的“中国化”进程亟待加快。

  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