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产业信息 > 行业动态 > 文章内容

工业盐定价权握于谁手

 
工业盐定价权握于谁手

    印度复产后,国内工业盐的价格马上随之出现回落,其对国内企业造成的恐慌性影响可见一斑;如此在低端水平上的循环往复,如何才能将定价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保持了大半年的上涨势头之后,包括青霉素工业盐和维生素系列在内的许多原料药都出现了降价。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还是向来吸引众多业内人士关注的青霉素工业盐。

    追溯工业盐这一年来价格变化的轨迹,会发现在经历了长期的低迷状态后,今年的工业盐可谓风光无限,为原料药市场增添了许多亮色,也让生产企业赚得盆满钵满。

    但是进入10月份之后,涨势如虹的工业盐价格急转直下,进入了下降通道,这让许多业内人士颇为担心。对于价格下跌,有分析人士认为,这是此前价格一路上扬后的理性回归;也有人认为,在大赚了半年之后,生产企业也希望能将价格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而不是一直在18~19美元/BOU的高位,这样就会保证产业既能保持一定的利润空间,又避免了市场风险。但是,青霉素工业盐的价格降到目前的水平,真的就如国内企业预想的那样,是一次具有正面意义的回落吗?

    有人总结,工业盐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是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此前,由于各工业盐主要生产厂家面临严峻的环保形势而导致包括华星、联邦等企业陆续停产,供应缺口增大;而进入冬季后,随着这些厂家停产检修的完成和季节性环保压力的减小,各厂家均逐渐恢复正常生产,市场供应量增加。加之此前由于下游厂家怀有对市场短缺的恐慌心理而不得不囤积原料,短期内市场供应相对稳定。因此,一度达到18美元/BOU的工业盐价格继续上涨就显得乏力了。

    而上述原因可能只是工业盐价格下降的基本原因,并不构成最充分和最直接的条件。因为随着环保成本的增大,停产的可能性随时存在,石油和农产品等价格的持续上涨,原料药企业的生产成本也逐渐高企,这些都是工业盐能在高价位运行的重要原因。

    而降价最直接的刺激因素是印度的复产。

    在印度原料药复产之初,国内有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印度全国的产能加起来只有5000多吨,与国内120000吨的总产能不可同日而语,何况复产的部分只占其产能的一半,因此很难撼动整个工业盐市场。这种分析不无道理,但事实是,印度复产后,国内工业盐的价格马上随之出现回落,其对国内企业造成的恐慌性影响可见一斑。用健康网首席分析员吴惠芳的话说:“印度企业就是用小规模的复产或停产来应对国际青霉素价格的涨跌。中国原料药的定价权还相对脆弱。”

    印度的2000多吨产量即可轻松“撬动”中国120000吨的工业盐市场,国内的一些企业在印度复产的消息传出后似乎一下子乱了阵脚。

    虽然此前的工业盐供应量减少导致印度客商一单难求,但这种暂时性的卖方市场并不能改变中国原料药低附加值的现状。尽管此前工业盐让不少企业大赚了一笔,但如何改变目前我国工业盐市场的产品结构并非他们的考虑重点,甚至我们可以下这样的断言:如果工业盐价格继续保持上涨态势,从18美元/BOU一直涨到25美元/BOU,那么有些企业除了在现有基础上开足马力生产之外,可能还会无视外部的诸多压力扩大产能。

    如此在低端水平上的循环往复,如何才能将定价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在对方轻轻反击之下就溃不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