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产业信息 > 行业动态 > 文章内容

联合国确定自贡井为食盐采购点

  井盐,是通过打井采汲深藏地下的盐卤。采卤时汲卤绳一端系于大车,另一端连着汲卤筒下到井里。以前采卤的动力基本上都是人或牲畜,盐卤采到之后,就要输送到有天然气的制作成盐的场所,输送盐卤的管道是用竹筒制作的,称为笕。最终通过熬煮等工序制成盐。

  井盐之乡历史印记

  四川自贡井盐的采卤制盐史,可上溯到东汉章帝时期,闻名于唐宋,鼎盛于明清;在清咸丰、同治年间成为四川井盐业中心,其井盐遍销于川、滇、黔、湘、鄂诸省,供全国1/10的人口食用。抗战时期日军封锁海盐时,自贡井盐为保障内地人民正常生活做出过巨大贡献。自贡被誉为“井盐之乡”。

  在自贡悠久的井盐发展史中,北宋庆历年间出现的“卓筒井”所采用的冲击式顿钻法深井钻凿工艺,开创了人类机械凿井的先河,是钻井技术的重大突破,走在世界前列。此项技术于11世纪后传入欧洲,有力地推动了世界钻井技术的发展,被誉为“世界现代石油之父”。

  自贡井盐的历史同瓷都景德镇瓷业的历史一样,一直是国内外研究中国经济史的学者探讨的问题。自贡市现存3万余卷盐业历史档案和文献,特别是盐业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井盐经营契约、账簿等资料,对研究井盐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古老制盐走向繁荣

  凿井汲卤煎制的井盐是一个古老而独特的制盐行业。清政府改变历代官府对四川井盐业的控制方式,“任民自由开凿”,在一定程度上使井盐生产得以发展。明末清初,经历长期战乱,曾遍及全川的盐井夷塞殆尽。清政府改变历代官府对四川井盐业的控制方式,“任民自由开凿”,在一定程度上使井盐生产得以发展。

  四川盐业从凿井、汲卤、输卤到煎盐,分工很细,工序繁难,工程费用和设备投资颇多。经营井灶的企业主,大多数凑资朋充,采取合伙制度,以使资力雄厚。各井盐产区的投资者,主要是商人,其中尤以陕西、山西商人为多。他们多以盐商和经营典当起家,首先从控制川盐运输领域入手,以“租引代销”手法,获取大量利润,继而进一步控制广大川盐销售口岸,在各地开设盐店,积累巨额财富;最终多与当地土著合伙,将商业资本投向盐业井灶,转化为产业资本。

  由于井盐生产过程中需要分工协作,故而井、灶、笕中都需有各类专门工匠,分别置有掌柜、经手、管事、外场等管理人员,并有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采用“龙门账”的固有复式账法,代表了当时中式会计的最新水平。

  街市城镇蔚为壮观

  2000多年来,在自贡所属狭窄的55平方公里面积上,劳动人民共开凿了1.3万多口盐井,累计生产食盐7000多万吨、天然气300多亿立方米。在保存下来的众多盐井中,除有名的大公井、焰阳井、发源井等遗址外,更著名的有: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东源井,开采时间长达200余年;每一口井就有一架天车,最高的一架“达德井”天车高达113米(位于大安区扇子坝,上世纪90年代已拆除),蔚为壮观。

  盐业的发展和运销的兴盛,带来了自贡街市和城镇的繁荣,至今自贡仍保存了一定数量的、风貌和格局均较完整的传统街区和古镇、古街。古街中,以贡井老街、河街最为古老,是自贡井盐生产和城市的发祥地之一。古镇,或因盐运产生、或因盐运而发达,它们的兴衰对盐业的运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自贡市盐业代表性企业有久大制盐公司,囊括了自贡盐行业,是千年盐都的标志性企业集团,精制盐实际生产能力达300万吨/年,在井矿盐行业中占有绝对优势,是中国井矿盐行业的领头羊。2003年该企业被联合国确定为食盐定点采购供应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