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产业信息 > 行业资讯 > 文章内容

沃尔玛:WTO十年打造中国特色国际超市

作为第一批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零售企业,沃尔玛受益于中国加入WTO。从2004年起,沃尔玛每年新开店数以双位数快速增长,实现了与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的同步成长。

  1996年,世界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在深圳开了第一家沃尔玛购物广场和山姆会员商店,一时吸引万千目光。15年后,沃尔玛在中国经营多种业态和品牌,其350多家商场覆盖全国21个省的133个城市。

  对于如此骄人的发展,沃尔玛中国公司事务部高级总监李玲表示,作为第一批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零售企业,沃尔玛受益于中国加入WTO。从2004年起,沃尔玛每年新开店数以双位数快速增长,实现了与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的同步成长。

  坚持本地采购 看重老百姓的菜篮子

  在深圳山姆会员商店,有这样一组数据,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有一天,店里卖出了2万个馒头。是的,深圳山姆会员商店的馒头已成了顾客争相购买的香馍馍。在面食中,中国人最喜爱的就是馒头;在中国的15年里,沃尔玛也因地制宜,在不同的城市,总有适合那个城市居民口味的好商品。

  在进入中国的15年间,沃尔玛在不断摸索了解中国市场、培养了大量本土管理人才、理顺了各个区域市场供应链、甚至培养了一大批跟着沃尔玛开店的合作伙伴。更重要的是,沃尔玛一直坚持着这样一个理念:要想在中国市场取得长足发展,就必须贴近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变得更加本土化。

  与供应商携手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

  熟悉沃尔玛的人都知道沃尔玛公司是以节俭著称的美国公司,从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先生到现在的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麦道克 (Mike Duke),从沃尔玛美国总部到沃尔玛中国的每家门店,管理者和员工都在坚定不移地贯彻这个理念。同样,这一点在沃尔玛庞大的供应链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致力于打造世界领先的高价值可持续发展供应链的沃尔玛,始终在同供应商一起寻找更节约、更环保、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沃尔玛更多追求的是整个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沃尔玛深知自己仅仅是供应链的最末一环,无论节约能源还是减少碳排放,更重要的是利用沃尔玛的品牌推动供应链上游的供应商一起行动起来。

  与沃尔玛中国积极开展绿色物流——回程车项目的联合利华对绿色供应链带来的益处深有体会。2010年,仅回程车利用项目就帮助联合利华减少了10%运输成本;每年减少520次空车出行与58吨温室气体排放;提货及时率与电子信息表准确率高达100%;更重要的是通过紧密的友好协作关系、一致的供应链运营管理和有效的物流网络,与沃尔玛成功建立了双赢的合作模式。联合利华也因此项目荣获2010 年中国有效消费者响应优秀案例评选金奖

  近年来,沃尔玛与供应商伙伴共同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希望能够与供应商一起建立世界领先的高价值可持续发展供应链,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和更满意的服务。建立世界领先的高价值可持续发展供应链作为沃尔玛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始终鞭策着沃尔玛和供应商们一同做出更多努力。

  农超对接让每批菜都有迹可寻

  20091219沃尔玛直接采购基地的牌子树立在重庆市潼南太安赐康蔬菜基地,这也是沃尔玛在川渝两地第一个农超对接项目。

  据潼南太安赐康蔬菜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要想成为世界500强的合作蔬菜基地并不容易。必须通过沃尔玛质监部门及第三方检测公司的严格审查,基地必须取得无公害、绿色或者是有机产品基地认证,空气、水质、土壤等都需要符合检验标准,周围没有污染企业,面积在1000亩以上。另外,基地内从种植的菜品种类到种子、播种、技术、检测、采收、冷藏、包装、配送等各个环节,都必须在第三方机构的指导下进行。

  农超对接是沃尔玛中国通过追溯体系努力提高农产品新鲜度、整体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的重要措施。沃尔玛中国早在2007年初就已开始尝试农产品直接采购。

  数据也表明,沃尔玛自2007年开始农超对接项目的尝试。通过帮助农民提高市场适应能力、引导标准规模化生产、指导其在生产中推进环境保护,不仅为农民增加了收入,也带给中国消费者新鲜、安全、可口、实惠和环保的农产品。200812月,沃尔玛中国被商务部和农业部评定为国家首批农超对接试点企业。截止到20111031,沃尔玛先后在23个省直辖市建立了81个直接采购基地,总计面积超过84万亩,直接受惠农民81万余人。

  沃尔玛相关负责人表示,凡进入到农超对接项目的农产品供应商,我们都能追溯到生产加工以及种植养殖过程。因为我们对供应商有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要求,我们能追溯到供应商每天的生产状况。

  为了能够追踪到每一批蔬菜在育种、生长、采摘、包装、运输、销售等一系列环节中的规范操作和安全性,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沃尔玛已经在蔬菜生产基地建立了记录和编码制度。

  实施农超对接,不但能促进农产品产业链的优化,提高食品安全水平,还可以帮助农民提高市场适应能力、增加收入,帮助、鼓励和引导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并指导农民在生产中注意保护环境。该负责人说,该项目最终实现的是食品安全、环境、消费者、农民及地方经济的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