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榨菜,是我们餐桌上最为熟悉的调味品或下饭菜。价格便宜的青菜头,经过腌制、发酵、切丝,成了我们桌上又一道美味菜。
如今,涪陵能做榨菜的不仅只有青菜头,他们通过研发创新,竹笋、黄花等过去不方便鲜储的食品,现在变身为榨菜,走向了全国。过去藏在深山里难以得到开发的农产品(000061,股吧),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最初一亩竹林就只有240元”
南沱镇,是一个距离涪陵城区20多公里的乡镇。这里地处长江南岸,岸边的青山郁郁葱葱,尤其是江岸边的竹林,绿影婆娑,是夏日里清凉的风景。
然而,只有生活在这里的人才知道,这些美丽的竹林,曾经也是当地居民最大的尴尬。过去,南沱镇长江沿岸的土地,曾经有不少被用于耕种。为了保护长江水土和生态环境,这里实施了退耕还林,用适宜在这里生长的竹子,取代了无法保持水土的农作物。
退耕还林后,南沱镇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无疑都得到了改善,但这一片片的竹林,也让居民们忧心。退耕还林后,每亩竹林居民可以得到240元的退耕还林款,也可以通过卖竹笋等林产品挣些钱。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种植、管理技术,竹笋的产量非常有限,加上交通不便,市场也很不稳定。
“最差的时候,一亩竹林就只有240元的退耕还林款。”家里有5亩竹林的方大爷说,竹林没收入,家里就断了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年轻人就只能出去打工。
做竹笋榨菜,一亩保底2000元
涪陵洪丽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承洪也是南沱人,家乡竹林的尴尬,也是李承洪的一块心病。做榨菜的他,决定用榨菜的方式,化解竹林没有产出的难题。
做竹笋榨菜,技术上难度并不大,难就难在控制成本。过去的竹林粗放经营,品种也不适宜产笋,产量非常有限,生产成本就高。为此,李承洪用15万元的年薪,从广东请来技术专家,改良竹林品种,传授种植技术。竹林交通不便,他又投资300多万元,修建了10多公里的机耕道和10多公里的人行便道,改善竹笋生产的交通条件。
目前,李承洪已经流转了3000亩竹林,再将竹林重新承包给当地愿意经营竹林的农民,每户农民管理的竹林面积,从过去的3亩左右,提升到现在的30亩以上,生产规模和集约化程度大幅提高。承包竹林的农民,在过去退耕还林款的基础上,还能得到竹林的租金和采笋的收入。
李承洪说,竹林的产量将从明年开始逐步释放,公司将按0.6元/斤的价格从农民手中收购竹笋,并实行保底收购,明年保证每亩林地收入超过1000元,后年保底每亩1500元,2015年后每亩保底2000元。
将再带动2万户农民发展竹笋种植
“农民的收入实际上应该比保底的多得多。”李承洪说,预计竹林明年的产量就将达到每亩2000斤以上,未来最多可以达到每亩8000斤,仅是卖竹笋,每亩竹林农民的收入就可以超过4000元。
同时,公司也在积极开发竹林相关的其他产业。比如,采下来的竹笋,1/3可以用于食用,剩余的2/3,则可以制成牲畜的青饲料,每吨能卖1300元。麻竹的竹叶很大,也是制作粽叶的最好原料,能够卖到5元/斤。今年他们初次销售,就卖出去几十吨,甚至远销港台市场。
李承洪说,下一步,洪丽公司将依托3000亩核心基地,再带动20000户农民发展竹笋种植。同时,进一步发掘竹林的附加值,养殖竹鸡,种植菌类,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乡村旅游,让承包竹林的农户每亩的综合收入可以提高到5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