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产业信息 > 行业动态 > 文章内容

鱼露等非遗产品走向品牌 成为兴边富民新路

    鱼露成为致富路

    在广西中越边境,鱼露也是产销两旺的非遗产品。在我国大陆的最南端,京族人民世世代代靠海而生,食物自然也离不开大海,鱼露就是他们不可缺少的调料。

    鱼露,又称鱼酱油、虾油,由各种小杂鱼和小虾加盐腌制发酵而成。越南和泰国的菜肴中经常用到鱼露,按照美食家们的说法:吃了鱼露,就等于去过越南了。2008年,鱼露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入选了第二批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鱼露已经不仅仅是当地餐桌上的佐料,它已经走出国门远销海外了。

    “京族人每家每户都有腌制鱼露的传统秘方。”被称为“鱼露王”的黄尚文告诉记者,每年农历正月和二月,是鱼露制作的最佳季节,鱼货多的时候还得请工人,趁鱼新鲜腌渍入桶,确保味道纯正。

    在黄尚文的作坊里,近百个齐腰高的密封塑料桶整齐地排列着,每桶放有鱼和盐250公斤,可加工鱼露150公斤。黄尚文说,他的鱼露制法传统、生态环保、口味纯正,吸引了不少人上门采购,他还在防城港市设了两个专营点,销路不错,“除去成本,一桶能赚200元左右,一年下来收入十万八万不成问题。”

    在东兴市山心村,像黄尚文这样制作鱼露的作坊有近30家,加工鱼露已经成为当地村民一条致富门路。

    非遗产品走向品牌

    今年3月5日,广西中越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惠民富民示范带(下称“示范带”)在靖西县启动建设。随着示范带建设的启动,一大批非遗生产性保护创意品牌得到重点打造,更多类似于绣球和鱼露的文化品牌在这里得到发展。

    “我们鼓励并支持民间资本投入非遗保护传承,鼓励非遗传承人参与生产性转化和产业开发,使非遗资源广泛融入日常生活,成为有一定经济效益的文化创意精品品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非遗处副处长刘国建表示,非遗项目的民族性和历史传承性,决定了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发展成文化产品和产业。

    按照规划,东兴万尾的京族“哈节”、独弦琴、鱼露,靖西的壮族织锦技艺、壮族刺绣、夹砂陶制作技艺、“端午药市”,防城峒中瑶族的“阿宝节”、瑶族服饰,龙州壮族的天琴、沙糕制作技艺、桄榔粉制作技艺,那坡平孟壮族的“山黄皮果酱”制作技艺等,已初步具有文化品牌效应与价值,将作为重点扶持对象,打造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