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叫“巴盐”或“盐巴”,这是因为巴国或巴人所产之盐在我国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今天遍布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的众多古盐场,则是巴盐最主要的产地。
一条条北起巫溪、云阳,连接鄂、渝、湘、黔地区,延绵上千里,持续上千年的古盐道,将“巴盐”输送到周边秦巴地区,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虽然深藏崇山之中,却曾经是古人重要的经济命脉和文化传播路线,串起了沿途名城古镇。这条盐文化线路,也被历史学者称为“中国内陆最重要的文化沉积带”。
为此,本报“重庆地理探秘”栏目推出“寻访古盐场”专题报道,通过记者对巴渝大地各大古盐场的走访和体验,为读者揭秘古法制盐技艺,再现古盐场兴衰历程。
在巫溪县后溪河穿越宝源山的河湾里,宁厂古镇繁衍着千年的古旧时光。只是,时光已去,繁华落尽。
2月28日午后,82岁的老盐工刘木林,闲坐在河边的竹椅上,河对岸的白鹿盐泉依然喷涌出散发着温热气息的卤水……
斜阳微醺,刘木林有些恍惚,眼前炊烟升腾,竟似回到那“两溪渔火,万灶盐烟”的盛世繁华……
盐泉由何而来,当真是“白鹿引泉”?
宁厂古镇的所有盛世光景,全都来源于白鹿盐泉。
这股从宝源山腹地喷涌而出的盐泉,带来了雪花般纯净雪白的卤盐,也孕育出一个繁华喧闹的古镇——宁厂古镇。
只是,为何这里会出现“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的盐泉呢?
“老辈子说是白鹿变化的。”刘木林虽年事已高,口齿却清楚,在宁厂,这样的故事流传了千百年。而在《舆地纪胜》里,同样记载着“白鹿引泉”的传说:猎人袁氏追赶一只白鹿,来到宁厂古镇一处山中,当他弯弓搭箭时,一道银光迷失了他的双眼。银光过后,白鹿不见了踪影,只剩洞中汩汩涌出的清泉。猎人又累又渴舀起便喝,却发现咸得出奇。他用竹筒带回泉水,回家熬出一捧雪白的食盐。于是,袁氏带领族人用盐泉制盐度日。因盐泉为白鹿幻化指引,人们便将盐泉命名为“白鹿盐泉”。
那么,盐泉当真是白鹿幻化而来?
“盐泉其实是沧海桑田的产物。”巫溪县宁厂镇盐泉社区主任吴忠平介绍,专家考证后发现,在两亿年前,宁厂古镇所在地还是一片汪洋,并与古地中海相通,由于地壳构造变化,形成一个称之为“巴蜀湖”的内陆湖盆,又经数千万年的地质运动,盐卤从断裂岩缝处流出,形成自然盐泉。
其实,无论是白鹿幻化的神奇,还是自然界的馈赠,自白鹿盐泉被发现的那天起,宁厂开始了几千年的繁华富庶。
为何“以水为股,按股计税”?
斜阳滑落山巅,山风骤冷。
刘木林来到盐泉下积蓄泉水的龙池前。一块铁板挡在龙池的出水口处,铁板上凿有大小均等的孔眼近70眼,泉水就分成近70股,从孔眼中流出。每个孔眼处都满是白色的结晶体,“卤水被晒干就变成盐了。”刘木林一边用手掰下一小撮盐花放进口中抿着,一边自言道,“一‘股’一‘份’,按股计税。”
这原本为公共资源的盐泉,为何要“以水为股,按股计税”?
“灶户越来越多,卤水供不应求,灶户为争盐卤,聚众持械血斗,狱讼不断。”吴忠平介绍,北宋淳化年间(990-994年),大宁监知监雷说为平息狱讼,在盐泉下面设计并督造了贮卤石池,外设一块横木板,凿孔三十眼,卤自孔眼出,一“股”一“份”,分配给熬盐灶户,按“股份”缴纳盐税,并分担盐泉的权、责、利,成为现代企业股份制的始作俑者。到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盐官孔嗣宗铸铁龙头置于盐池上,引卤水从龙口喷出,再贮于龙池,将分卤板更换为铁板。
民国十四年(1925年),当地官府又重新印发卤水证券分给151灶户,凭证取卤,议定卤价,可自由出租、转让(实现了盐卤资源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并更换了分卤板,将卤孔增加到69眼,在卤孔旁刻上刻度,以验盐卤浓度。
“经这样分配后,人们不仅不用为卤水大打出手,且盐卤也有了比较规范的管理。”吴忠平介绍,到了民国,盐卤资源的分配、经营、管理都达到了相当完备的地步。
为何揭竿而起?
明正德年间(1506年),有千余名盐场灶夫揭竿而起,攻大昌,陷夔州,围大宁,破营山、绵竹、金堂等,转战纵横川渝陕鄂百十州县,历时5年,给明王朝以沉重的打击。
这些灶夫为何要造反呢?
“有一种说法是官府的税太重,官逼民反。”吴忠平世居宁厂,对当地历史耳熟能详。他介绍,明朝时,繁重的体力劳动、微薄的收入,加上官府横征暴敛,盐民生活难以为继,揭竿而起,自然便一呼百应。历时5年的起义,虽最终悲壮失败,却给明王朝以沉重的打击,迫使统治者在起义第二年即颁令减轻盐课,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盐民生活状况,缓和了阶级矛盾。
为何现在只剩“残垣断壁,破锅烂灶”?
夜色已黑,刘木林老人穿过河边长长的坡道回家,身影孤单而落寞,一如这宁厂古镇,在千年的繁华后却终归老去……
曾经“吴蜀之货,咸荟于此”的宁厂古镇,何以破败不堪到如此地步?
“因盐而兴,因盐而衰。”简单的8个字,吴忠平说来却有无限的感慨,在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的宁厂,盐是一切繁华的基础。
“煤价越来越高,运费也越来越高,盐厂开始入不敷出。”吴忠平介绍,当工业制盐代替了古法制盐时,虽产盐多且质量高,但工业制盐的成本太高,熬盐用的煤炭价格也越来越高,加之宁厂地处大山深处,交通不便,运盐的费用也成了一笔不小的开销;此外,还有来自外来海盐的冲击。1996年,随着最后一缕炉火的熄灭,千年繁华的宁厂古镇从此隐身萧瑟冷风中,只剩残影孤灯诉说着经年的往事……
小帖士
从重庆主城出发,经渝宜高速到达奉节夔门,后转奉溪高速到达巫溪,经城巫路到达巫溪县宁厂镇,再沿后溪河畔公路逆流而上,即可到达宁厂古镇。宁厂古镇距巫溪县城约15公里。
这里的美食有巫溪烤鱼、巫溪老腊肉、羊肉汤、高山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