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原料价格翻了2—3番,而产品价格却无法上涨。近日,记者从重庆调味品行业了解到,从去年秋天至今,以生产麻辣系列调料的重庆调味品企业一直过着“霜冻”般的日子:每卖一袋火锅底料,就要亏掉2-4角钱,卖得越多亏得越多,而为了保住市场,又不得不卖。如何才能度过这段“霜冻”期?如何给重庆调味品“解冻”成为了重庆麻辣调味品行业近段时间的焦点话题。
麻辣调味品“吃亏”·市场现状
各种生产原料涨势凶猛
据了解,从去年九月份开始,辣椒、花椒、色拉油等价格一路飚升,生产麻辣调味品的主料辣椒从最初的4元左右/斤两月内涨到了12-13元/斤,涨了3倍多,花椒从16元/斤左右涨到了30多元/斤,涨了2倍,色拉油从2.5元/斤涨到了3.5元/斤,涨了40%。这个价格一直持续到现在。
在调味品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的火锅底料领军人物重庆红九九食品有限公司老总黄万明介绍说,花椒、辣椒价格涨势如此凶猛实属史无前例。原材料价格上升为何会如此惊人,业内人士表示,这其中有三种可能:首先是因干旱导致辣椒、花椒原料减产。据了解,去年辣椒的主要产地贵州、河北、重庆、甘肃、山西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旱灾,这导致辣椒、花椒大幅减产而使价格上扬;其次,种植户减少,业内人士介绍说,由于前两年辣椒、花椒价格偏低,种植户种植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地方的种植户改种药材等其他作物,这导致辣椒、花椒的产量减少;最后就是不排除人为炒价。
产品卖得多亏得多
据了解,麻辣调味品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利润较薄。原料上涨后,生产成本至少提高了1.5倍,企业不但没有利润,还要亏钱。重庆香牌坊龙香源食品厂生产厂长赵厂长就向记者举例算了一笔账:一包350g的火锅底料在超市的卖价是6.5元,光是生产成本就达到了五元左右,加上超市的费用和促销的费用,到消费者手中时成本已达到了6.8元,也就是说,每卖一包350g的火锅底料,企业要亏3角钱。
去年才试水麻辣调味品行业的重庆自家卤调味品公司老板张伟也向记者大倒苦水,据他介绍,去年自家卤公司在新品上市之时,正是辣椒一路疯涨的时候,从产品进入超市开卖几个月来,一直都在赔本卖。在业内被视作行业巨头的红九九、三九、秋霞、胖子等企业也向记者透露,从去年秋天开始,除用辣椒、花椒量少的回锅肉、麻婆豆腐、烧鸡公等几个单品的调料有微利外,用料多的火锅底料、麻辣鱼等产品几乎没有利润。
麻辣调味品“吃亏”·企业反应
三大因素让企业不敢涨价
明知越卖越亏,为何还保持原价卖?重庆调味品企业是不是“疯”了?调味品企业的老总们有他们的苦楚,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竞争对手没有涨价,谁涨谁更不好卖货;二是市场不认可,消费者不买单;三是不卖就会失去市场,即使亏着卖也要占领市场。
让消费者担心的是,产品亏着卖的背后企业是否会在产品的品质上动手脚?在采访中,调味品企业的老总们都承诺:哪怕继续亏,也不在产品品质上打折扣。
周君记的老总周英明表示,这个时期是重庆麻辣调味品的“霜冻”时期,也是对一个企业诚信经营的考验,正规的企业谁也不会在品质上砸自己苦心经营起来的品牌。
和周英明持有同一种观点的企业老总还有胖子的老总周开容、秋霞的总经理蒋秋、饭遭殃的老总丁美芝、香牌坊的总经理赵洪珍、自家卤的老总张伟等。他们都向记者重复强调着这个观点:品质不打折。
麻辣调味品“吃亏”·专家看法
打造品牌是“解冻”出路
重庆师范大学李鹏辉教授称,原料价格上涨导致重庆麻辣调味品这近半年来的“霜冻”,暴露出了重庆麻辣调味品产业在发展中产品同质化严重,产业脱节、行业缺乏统一调控、竞争无序,品牌不集中等软胁。他以重庆火锅底料举例介绍说,就价格体系而言,品牌与品牌之间价格体系相差甚微,几乎没有体现出品牌对产品价格的主导作用。
如何使重庆麻辣调味品从“霜冻”期中尽快得以“解冻”?针对目前重庆麻辣调味品行业的现状,李鹏辉教授向麻辣调味品企业支了三招:一是加强品牌打造,以品牌引力促进销售。二是加强产品研发,寻求并占领市场空白。三是加强管理,苦练内功,整合行业资源,互通有无,控制降低运营成本,行业协会统一协调适当涨价。
至于企业是否应加强原料储备?李教授建议企业备货要视情况而定,随时把握市场动态,警惕原料价格回落。
原料基地建设已迫在眉睫
重庆市政协农业委张副主任则认为,重庆麻辣调味品企业在原料上吃高价的另一个直接原因是产业化脱节。
据张主任介绍,重庆调味品企业有近八成原料是在河北、山西、贵州等省采购,在外地采购的结果就是失去了对原料价格控制的主动权。目前,重庆市的石柱、潼南、綦江等地虽然都有无公害辣椒基地,江津等地还有花椒基地,但是这些基地由于产业化刚起步,种植面积较小,其产量远远不能满足重庆调料行业迅猛发展之需。
张主任称,以麻辣为特色的重庆调料做强做大的核心是真正实现调料的工业化和规模化,而要实现这“两化”的前提就是要实现产业化。重庆调味品行业的当务之急除了解决眼前的问题外,还要着眼于今后,尽快在市内建立起与重庆调味品发展配套的产业化花椒、辣椒生产基地。
麻辣产品面临行业洗牌
重庆市调味品行业协会秘书长晏志华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原材料涨价带来的生产成本过高是对一个企业综合实力和信誉的考验,特别是会让一些小型企业入不敷出,连续亏损,这样的处境如果在短期内得不到有效解决,极有可能会引发重庆调味品行业“洗牌”。
晏志华介绍,去年秋辣椒、花椒等原料涨价后,调味品协会就已向相关职能部门递交了行业报告,并多次召集企业商议应对措施,在联系原料、产品研发、物资管理、促进销售、品牌建设等方面都作了比较深入的交流探讨。
面对时下重庆调味品行业的现状,晏志华建议调味品生产企业多在企业管理、努力降低生产成本上下功夫,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从其它生产环节降低生产成本,以度过这段暂时的“霜冻”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