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字记载的泡菜制作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500多年前。而大文豪苏东坡不仅喜欢吃家乡的泡菜,还喜欢亲手制作,美味的东坡泡菜又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东坡,去黄州、下海南,其美名不胫而走。
如今,依托蔬菜基地、蔬菜加工企业,历史悠久的东坡泡菜正以新的姿态迈进中国知名泡菜的行列。川渝泡菜的三分格局中,与新繁泡菜的衰落形成对比的是,东坡泡菜正以强劲的发展势头冲击国内国际市场。
从“散打”到“重拳出击”
东坡区泡菜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散打”到整合的发展历程。
曾经,东坡区泡菜企业遍地开花,泡菜小作坊如雨后春笋,最终,大浪淘沙,一批蔬菜加工企业脱颖而出,领跑东坡泡菜。
李记酱菜调味品公司,1991年成立之初也仅仅是修文镇一个小作坊,由于成功把握了市场,并依靠先进工艺,经过多年发展,如今已是拥有5厂、3公司的大型蔬菜加工集团企业,年产值上亿元。李记生产的“乐宝牌”酱腌菜、调味品不仅成为四川省名牌产品,还被列入“中国名牌”重点培育对象。
与李记一样,吉香居也是省名牌产品的获得者。
李记、吉香居等品牌的崛起以及以李记酱菜、味聚特、吉香居、惠通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全国首批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全国食品工业龙头企业的相继诞生,引领东坡泡菜企业迅速发展。到目前,全区具有一定规模的蔬菜加工企业已达33家,年加工能力40万吨。
东坡区泡菜企业迅速发展,市场力量是一方面,另一面,区委、区政府不遗余力地积极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品档次,加快推进企业由“产品竞争阶段”向“品牌竞争阶段”转变,帮助企业取得ISO9001、ISO2001、ISO14001认证和HACP认证等权威的国际质量、环境安全认证。同时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开发蕴含东坡区文化特色的泡菜品牌机制,对每年新获6个以上“绿色食品”的,包干奖励2万元;对获得省级龙头企业和示范企业的和新获得“驰名商标”与“四川名牌”的,分别奖励3万元和5万元;对获得国家级龙头企业和示范企业的,奖励6万元;对新获得“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和“国家免检产品”的,每个品牌奖励10万元……品牌战略的实施,催生了东坡泡菜品牌群体,121个蔬菜加工系列品种先后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29个蔬菜加工品种先后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品牌的创建,规范了企业生产标准,促进了企业横向联合,塑造了东坡泡菜的整体形象,进而促成东坡区泡菜产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优势产业。
竞争优势凸显
如今,家庭化泡菜比率越来越低,成品泡菜需求越来越高,给保质期长、口味独特的工业化泡菜带来了巨大商机。抢占这一商机,东坡蔬菜优势凸显。
无公害产品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使“东坡泡菜”名动全国,产销量居全川之首:东坡“红油泡菜”系列产品占据全省市场份额的60%左右,李记生产的酸菜鱼佐料更是占据了全国市场份额的60%以上……东坡“红油泡菜”系列等不仅走进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大型超市,还远销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或转口贸易销售国际市场达800万美元。去年,东坡系列泡菜出口创汇110多万美元。
突出自身特色,避免恶性竞争,形成地域强强合作,共同发展的局面,东坡区泡菜企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作为全国首批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全国行业唯一只生产特级产品的味聚特食品有限公司的定位是特色、特产、特级。公司总经理祝启明告诉记者,在“东坡泡菜”的引领下,不是恶性竞争,而是做出自己的特色,“味聚特”就是要做成高档小菜的代表。
各蔬菜加工企业还牢牢把握住人才这一核心,大量使用年轻的技术骨干,成功实现了传统工艺向现代化大生产的过渡。
为了鼓励蔬菜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优势产业,东坡区委、区政府在松江工业集中区中专门规划了泡菜产业核心区,引进蔬菜加工企业和配套产业;成立专门的泡菜推进机构,全力全方位打造以东坡泡菜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泡菜之乡”。今年3月16日,举办的首届东坡泡菜文化节,是东坡区以进一步打响东坡泡菜的品牌,提高东坡泡菜知名度的又一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