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产业信息 > 行业动态 > 文章内容

恒顺:四板斧砍出霸主地位

    醋业无序竞争带来契机

    长期以来我国的食醋行业一直处于小打小闹的境地,难以做大做强,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给食醋行业带来不利的影响。同时食醋行业内企业的分布区域性比较强,行业内很少形成全国性的大企业。但巨大的市场空间给企业带来了契机,一时之间,食醋行业成为了竞争激烈的战场。恒顺集团作为食醋行业里第一家和目前唯一的一家上市公司,抓紧时机,狠狠砍出了“四板斧”,以保持行业的领先地位,并且正在向将市场占有率从4%提高到20%的目标奋进,以成为名副其实的霸主。

    恒顺砍出四板斧

    强强联手,扩大产能

    在资本运作方面,恒顺集团无疑走在了业内许多企业的前面。早在去年,恒顺集团就与新加坡JHC公司成立合资公司,项目总投资达到7500万美元。经过一年的建设,第一期工程即将完工,届时产能将增加20万吨,再加上原有的10万吨产量,相当于山西省整个食醋企业的年产量。项目完成后,恒顺香醋国内市场占有率将从现有的4%提升到10%,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在此基础上实施的二期扩产改造,将使其香醋及其衍生产品产量扩大到50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0%以上。

    与恒顺联手的JHC公司的出资方大有来头,他们是新加坡第一家食品厂和新加坡超级集团。其中,新加坡第一家食品厂是世界知名的食品生产企业,位居新加坡最具竞争力五十强企业的首位,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庞大的营销网络。

    据悉,合资公司将收购恒顺醋业在山西、重庆等地投资的企业,统一品牌、统一市场、统一研发、统一营销,提升这些公司的盈利能力。合资公司也将借助第一家的营销网络,部分产品主攻海外市场,产品档次上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恒顺集团销售总监王乃振告诉本刊记者,合资公司规划产能50万吨,其中包括醋奶、果醋等醋饮料产品,同时公司将致力于生产中高档产品,整体毛利率将在50%以上。

    调整结构,产品升级换代

    从去年开始,恒顺就开始积极调整产品结构,2006年7月1日起对约占公司产量比重15%的低价位产品,在包装适当改善的基础上出厂价格进行上调,上调幅度约为15%-25%。王乃振告诉本刊记者,目前,瓶装出厂价2元以下的产品已经停止生产,价格最低的产品出厂价也要达到2.5元一瓶,终端价格在3.5元以上,同时加大5到8元之间的产品生产,将5到8元的价格作为主要价格区间。随着价格结构的整体往上走,之前的高端产品,如出厂价为10元的国宴醋,也从高端变为主流产品。

    王乃振表示,上述产品利润高又能形成走量,是恒顺目前的主打产品价位。另一方面,恒顺也在开发一系列通过挖掘文化内涵,提高产品质量来提升品牌形象的高端产品。例如2瓶装出厂价为30元的礼盒包装产品, 零售价格49.8元720ml的顶级醋,售价280元一盒两瓶装的国醋。王透露,恒顺预计以后还要推出800到1000元的形象产品,作为中外相交的礼品等,在特殊渠道流通。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对食醋营养保健功能的认识的提高,以及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品牌的重视程度提高,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在下降,食醋产品还存在一个相当大的价格提升空间。如果恒顺持续产品结构调整和价格上调成功,其综合毛利率有望在2到3年内逐步达到40%的水平,保证行业的绝对领先地位。

    分类考核,加强队伍建设

    王乃振相信,绩效管理是行动的指挥棒。他告诉本刊记者,产品价格的提升,产品结构的调整,需要一系列的措施来做支撑。恒顺为此进行了相应的分配机制的调整,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前,业务员的收入是以销售额来进行薪资分配。而现在我们则采取‘底薪+业绩+相应产品结构的销售’的收入分配方式。具体来说,业务人员的收入是由软指标和硬指标两个方面组成。其中,软指标包括表格化管理、流程化管理等,占整个收入比例的20%,硬指标就是指销售额,占据整个收入的80%。而这部分硬指标里,80%的收入来源于销售利润率更高的提价后的升级换代产品,另外20%则是原有的维持市场的产品。也就是说,同样是卖10箱产品,卖老产品只能赚到2元,卖升级后的产品能赚到8元。”

    专家分析认为,这种分类考核的方式,对于恒顺这种有1千多种产品的公司来说,促进了业务人员主动地去销售中高端产品,保证了升级后的产品有足够的动力流入市场。

    另外,恒顺集团还学习海天酱油的模式进行地招业务员,进行深度分销,通过在成熟市场无锡进行试验并取得成功,向全国推广。目前全国有地招销售员近400人。地招模式利用了销售人员在各自地方的网络资源,并且节约了大量的差旅费、房租费等支出。

    引导经销商完成三个转变

    去年10月份,恒顺集团启动了“全国百万人口城市销售工程”,提出“集中精力在中心大城市进行特约分销体系建设,营销战略重点由全国转向中心城市”的策略。这一工程的启动,也让恒顺对经销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品牌经销商转型为品种经销商。恒顺旗下的品牌有恒顺、金山、北固山、恒大,还有其它10余个地域性品牌。以前,销售方式一般采取一个经销商代理一个品牌,这样一个经销商手里可能有几十个到上百个单品,但是经销商无力将每个单品都运作得很好,一般只能较好地运作几个到十几个单品,同品牌下的其它单品在该代理商手中形成真空。于是恒顺采取了将品牌经销商转型为品种经销商的办法,将同一品牌下的不同产品划分为不同的经销商来分渠道运作,为不同的产品找到最适合的经销商,为不同的经销商找到最合适的产品。

    从经销商转型为管理商。恒顺集团为了调动经销商的积极性,经销商经营产品打一定的款项到指定账户上,就能享受利润分红。经销商变成小股东。通过卖产品、赠利润的方式,将经销商转化为管理商,对经销商的要求也更加明确。

    建立特约分销商体系。王乃振告诉记者,恒顺集团通过建立特约分销商体系的方式,从2004年开始到现在,分别签约了100多家战略联盟商(这种联盟商的规模为每家员工40到50人,要求渠道封闭,隔绝竞品)、3000多家特约分销商(建议渠道封闭),一共有几万人来做市场。并且更加集中在大城市,采取收缩战线,集中优势资源的聚焦战略。通过这种形式以及进一步的改革,恒顺集团将把大经销商转变成为大联盟商,从大经销商到物流配送商,到分销服务商,最终成为终端服务商。

    对于恒顺今后的发展,王乃振透露,恒顺正在从市场规划上下功夫。以前是每年的销售任务分配下来以后就去执行,而现在则开始用市场发展的科学性的眼光,从行业的发展情况,以及企业自身的问题做SWOT分析,制定2008年到2010年的战略目标,该计划已经上报给董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