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记录的细节
文中开头描述的场景有着深刻的含义。事实上,厨师做出的菜肴,其味道的形成,是个奇妙的过程。其中有很多连厨师本人也说不清楚的小细节,而这些细节直接关系菜的味道好坏。在这个试验室里,电脑将记录包括灶台各地方温度变化在内的一系列参数,而摄像机可以记录厨师炒菜的动作。这样厨师烧菜时的手势、油锅翻转等很多连厨师都不太注意的小细节都可以一一进入数据统计。经过厨师反复演示和实验,获取大量数据,通过分析,取得最佳值,然后经过后期开发,“直接用机器炒出来的相关调味料,其手势、油温与专业厨师手工炒制十分相似。”对此味之素的工作人员非常自信。据工作人员介绍,通过此法已研发出麻婆豆腐的调味料,“只要在做豆腐时加入这样的专业调味料,就可以做出麻婆豆腐的味道,非常简单。”
这样的研发,是味之素研究人员每天的工作。
其实,味之素的发家之路便缘自技术革新。作为味精的发明企业和推广企业,味之素一度改变人们的烹调习惯,开拓了调味品细分市场并成为老大。 反复的市场调研
实验室只是一个开始。米满表示,味之素的测试产品从1公斤的实验室生产,到中等规模20公斤的生产,而后再规模化生产。而在实验室之外,面向消费者的测试,则是味之素新品研发的另一个关键环节。
每一个产品都会有三到四次的消费者调查。“我们首先确定目标消费群体,找到他们的代表,请他们做测试,然后根据他们的反映来做调整。确定该产品是否有必要正式开发,是否有必要投放这个市场,要做什么样的调整。”
米满没有透露中国调查的情况,不过据其介绍,在日本,一款普通的饮料产品每次调研需要找100位左右的消费者,而对于较为复杂的调味品,味之素消费者测试的规模将更大,“往往要涉及1000个家庭,了解他们用此调味品的感受。”据其透露,味之素一款新品从概念到大批量生产大约要经历两年时间。在这两年时间内,味之素将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
随着味之素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不同地区的研发人员的协同作业成了可能。如果想将一款中国本地口味的调味品营销到其他市场,这些研发人员常常以本地口味为基础,再结合新市场的需求,进行研发,既保证了产品的特性,又保证了目标市场的需求,而研发的效率也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