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1928年的武汉蔡林记热干面,制作工艺去年被列为湖北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昨天,在汉口江汉路步行街上,开出一家“老蔡林记”。该店认为,“非遗”保护的热干面制作工艺,并非正宗。
新老蔡林记叫板
昨天,记者在这家名为“蔡明纬老蔡林记”的店内看到,随处可见“热干面创始人蔡明纬”字样,以显示其热干面之“正宗”、“嫡系”。该店由鼎金耀公司投资,热干面是以蔡林记热干面创始人蔡明纬的儿子提供的秘方和工艺来制作的。面条的轧制、掸面采用特殊工艺,与其他蔡林记店最大的不同是,采用白、黄芝麻配比研制的白芝麻酱,而非黑芝麻酱。因为蔡明纬当年用的就是白芝麻酱。
对此,蔡林记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向阳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争论,面条是否正宗,应该由市场来决定。蔡林记一天一家店可卖出5000碗热干面,足以证明自己的正宗。目前,武汉有18家蔡林记店。
张向阳说,蔡林记的创始人是蔡明纬,但蔡林记真正发扬光大是在上世纪的80年代,那时蔡林记已公私合营近20年,被市民认可的风味和口感,是在那时形成的。因此,蔡明纬的技艺,并不能代表市民熟知的蔡林记。
目前官方认定的蔡林记技艺传人是中国烹饪大师、国家面点评委王永中。他表示,并非有血缘就是传人,对蔡汉文号称蔡林记传人,他不予认同,他将维权。
蔡林记悲喜大事记
2001年,作为国企的蔡林记举步维艰。为了解决职工的医疗、退休工资等问题,当时的蔡林记负责人与一家名为富士德的公司签订了6年的品牌租赁协议。
富士德公司在拿到品牌租赁权后,大力发展加盟店,几乎是只要给加盟费,就能叫“蔡林记”。不到一年,仅武汉就开出200家蔡林记加盟店,大街小巷都有。
2003年,危机出现,蔡林记热干面加盟店当年垮掉100多家。随后两三年,即便富士德不再收加盟费,也没人愿叫蔡林记。接着,江汉路改造,蔡林记本部搬迁,蔡林记就这样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2008年,负债累累的蔡林记才完成改制,可以说是武汉老字号中最晚的一个。由于前期蔡林记品牌被严重透支,第一家店的选址十分谨慎。”蔡林记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向阳说,当时花了大价钱盘下了户部巷的店面,请回了原来蔡林记的老师傅,还建了厂,从轧面到酱油、芝麻酱等,全部是自己生产。这样才让武汉人吃出了以前热干面的味道。
“目前,蔡林记最大一家店开在武昌彭刘杨路上,除了热干面,还卖炒饭、盖浇饭等快餐,全天营业15个小时。可以说,是全新的经营模式造就了蔡林记的成功复出。”张向阳说。
“老蔡林记”计划打擦边球
蔡汉文曾多次称,愿免费奉献祖传的秘方和制作工艺,但鼎金耀公司注册了“蔡明纬”商标后,送给了蔡汉文“老蔡林记店”5%的股权,价值约30万元。
在鼎金耀公司眼里,蔡林记是个金字招牌。武汉人知道蔡林记,并不知道蔡明纬。于是,在获得了蔡明纬商标权后,鼎金耀公司又申请注册“老蔡林记”服务类商标。
昨天,该公司相关负责人曾陆石坦言,打这个牌子就是个擦边球,他们也没把握能申请得到。但若蔡林记找他们打官司,他们准备奉陪5年,并有信心在5年里借老蔡林记的名声,把“蔡明纬”做响。
蔡林记张向阳则表示,随着房租、人工、水电的上升,每碗价格仅仅只比路边摊贵出5角钱的蔡林记热干面,利润十分有限。若成本控制上稍有失误,就会造成亏损。因此,商家如果为了追求利益,品质恐难保证,蔡林记品牌将面临二度伤害。
据蔡林记出具的文件显示,该公司已获得了“蔡林记”17类商标使用权。张向阳说:我们将多渠道维权,不会让人揩油那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