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产业信息 > 行业动态 > 文章内容

山东嘉冠:鲁西南的“豆油王国”

    车从济菏高速嘉祥下口驶出,30分钟后,视野里已是一片规模宏大的厂区,浓郁的油香随五月的风飘进车窗。嘉冠工业园大门两侧,几十辆等待拉货的重型卡车排列整齐……5月10日上午,记者赶赴位于鲁西南嘉祥县的山东嘉冠油脂化工有限公司,探访这家位居中国粮油企业100强、中国食用油加工企业50强、全国最大的压榨非转基因大豆油生产基地。


  作为现实背景,嘉冠产品链中的高端油——— 将纯物理压榨与非转基因技术完美结合的“嘉冠”大豆油即将进入泉城市场,多年来以花生油为主的济南食用油市场面临新动,而泉城人的食用油消费习惯也将接受新的“冲击”。


  鲁西南的“豆油王国”


  在前往嘉冠工业园的338省道和建设路交界处,一座高耸的曾子像宣示着这座鲁西南县城的历史文化源流。作为曾子故里的嘉祥县,东邻京杭大运河,京沪、京九铁路纵跨两侧,日新铁路、G220、济荷、日东高速穿境而过,县城南约10公里处便是济宁机场,洙水河三级航道经京杭大运河直通南北。在这个水、陆、空交通纵横交织的鲁西南平原,山东嘉冠经30年发展,成为中国民族食用油领域一方重要力量。“2012年营销收入40亿元,现有四条合计日加工处理大豆3500吨的先进生产线……”山东嘉冠油脂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兆祥兴致勃勃地告诉本报记者。这位笑声爽朗的企业领导人是一位红色文化的追随和倡导者,一年四季的衣服前胸处都细心地别着毛主席像章,而在嘉冠工业园,无论是厂区还是会议室,到处都可见矗立的毛主席雕像。


  “红色文化在嘉祥影响深远,很多企业家都有红色情结。”嘉祥当地一位陪同采访的官员向记者介绍。正是在这种红色文化和独特管理理念的融合孕育下,嘉冠从当年的一个国营油脂厂改制发展成如今的鲁西南“豆油王国”。


  嘉冠的前身是嘉祥县油脂化工厂,始建于1983年,1997年改制为民营企业。如今的嘉冠,已发展成一家以食用油品研发、植物蛋白饲料、生物发酵饲料、发电、供热、物流运输、农产品贸易、塑料加工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省重点龙头企业,中国十佳粮食成长性企业。截至2012年,企业资产总额达到8.5亿元,在册职工600余人。


  在济宁、枣庄、菏泽等广袤的鲁西南大地,大豆油作为主要食用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坚实广大的消费人群。在嘉冠的产品线中,可以看到压榨非转基因大豆油、一级大豆油、四级大豆油、香米油、核桃油、亚麻籽油、精选食用大豆、豆扁等豆制品、豆粕、浓缩磷脂等,产品销往十几个省市。而作为龙头产品的大豆油,嘉冠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压榨非转基因大豆油生产基地。


  一句话改变一家企业


  2010年,嘉冠领导团队前往甘肃考察一家食用油企业,正是这次西北之行,孕育出如今让嘉冠人引以为豪的高端豆油产品。


  彼时的国内食用油市场,广为流行的是精炼油、调和油。而在此之前,色拉油也曾一度占据市场。对于名目繁多的色拉油、调和油、精炼油,普通消费者往往一头雾水,而行业内却非常清楚。传统工艺生产的老豆油富含营养,却存有多种杂质;大豆色拉油解决了杂质问题,却导致营养成分大量流失;精炼油、调和油在生产过程中还面临卵磷脂、维生素E、亚麻酸、亚油酸等众多营养成分流失的困扰。


  在考察完甘肃这家濒临倒闭、以生产精炼油为主的企业后,回程路上,车上人员的一句话让大家陷入沉思:“怎样才能生产出一种既保证营养不流失,无杂质,又确保安全的油?”“当时就想,首先要保证不能做‘精炼’,同时要使用非转基因大豆原料。”李兆祥说。回厂后,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围绕突破传统大豆油弊端进行科研攻关,生产非转基因浓香大豆油。


  “一开始是把大豆进行高温炒制,的确很香,当时生产时,厂区周边一公里之内都能闻到浓浓的香味。”但是高温对油品有伤害,同样导致营养成分流失。随后,经长时间科研攻关,转而采用纯物理压榨技法。在压榨过程中,加入多道强过滤工艺,既最大程度保留了各种营养物质,又保证了油品无杂质。


  2011年,嘉冠非转基因纯物理压榨大豆油投产,迅速受到市场推崇。“目前,我们是全国唯一一家把这两种优点完美结合到一起的豆油企业,在过滤技术方面,我们拥有国家专利。”李兆祥自信地说。


  自信来自于科研创新。


  目前,嘉冠公司跻身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并同南京工业大学、西安油脂科学研究设计院、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技术中心等国内外多家机构、大学合作,拥有多项自主科研技术及核心知识产权。在嘉冠工业园,记者参观了其建设面积达400多平方米的大豆技术研发中心,各种国内先进的实验设备设施齐全,其油脂化工产品的开发能力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研发中心的袁主任介绍:嘉冠压榨大豆油与各种精炼油最大的区别有两点:一是原料采用国产非转基因大豆,二是加工过程采用纯物理压榨工艺,不使用任何加工助剂和食品添加剂,保留了天然VE、甾醇、卵磷脂等对人体非常有利的营养成分;油色澄亮,具有天然纯正的大豆油香味。


  “一定要生产非转基因豆油”


  有关转基因食品是否有害的争议已持续了很长时间。


  目前我国进口的转基因产品,主要集中在豆类产品上,仅在去年,大豆进口量就达到了5838万吨。今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政协会议上,针对中国进口转基因食品问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作出了回应。对于公众关心的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陈锡文表示,目前没有证据表明,转基因食品是绝对安全,或者绝对不安全。


  而在济南食用油市场,在琳琅满目的各种花生油、调和油、玉米胚芽油等油品中,也可见到大豆油的身影,只是多数为转基因大豆油。转基因大豆油价格低廉,一些酒店、食堂使用廉价转基因大豆油在行业内已经不是秘密。


  资料显示,中国每年大豆油总消费达1000万吨,其中非转基因大豆油仅90万吨,不足10%,其他均是转基因大豆油。尽管目前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是否有危害,各界说法不一,暂无定论,但生产非转基因食品已开始成为越来越多国内企业的选择。嘉冠就是其中之一。“从国外进口的大豆基本都是转基因,要保证原料非转基因,大豆必须全部来自国内,因为国内种植的大豆尚无转基因。”目前,嘉冠非转基因纯物理压榨大豆油所使用的大豆多数来源于东北平原,还有一部分来自黄淮海地区。而在李兆祥的规划里,建立自己的大豆种植基地已经在酝酿之中。


  “在当地,吃这个油的从来不问价格”


  截至目前,嘉冠非转基因纯压榨大豆油的推广销售还都是口口相传。


  “吃我们这种油的人从来都不问价格……”李兆祥说。在嘉祥及周边高端消费人群中,嘉冠非转基因纯物理压榨大豆油成了唯一的选择。


  2011年,嘉冠非转基因纯压榨大豆油投入生产。因是纯物理压榨工艺,无任何浸出工艺,不使用任何化学制剂和方法,导致该油成本较高,出油率也低于浸出工艺。


  没有任何广告宣传,全凭口口相传,这种非转基因纯压榨大豆油很快就走出当地。不久前,500箱油一次性供应中央国家某机关,而山东某单位也一次性购进数百箱作为公司礼物。走出山东,安徽、江苏等地市场也开始出现了这种高端豆油的身影。2012年,嘉冠非转基因纯压榨大豆油销量达到1000吨。


  “嘉冠”本周六进济南


  2011年投产,2012年产量1000吨。嘉冠非转基因纯压榨大豆油正在落子全国市场。


  但在济南市场,之前并无“嘉冠”身影。


  长期以来,花生油在济南人饮食结构中占据很大份额。对于习惯吃花生油的济南人来说,嘉冠大豆油能否改变这一消费习惯?对此,李兆祥充满自信:“省会市民对食品安全更为重视,所以我们这种非转基因的、纯物理压榨的高端大豆油在济南应该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


  走访济南食用油市场,可以发现各种品牌、类型的油品林林总总,很多消费者选择食用油往往是跟着广告走,对于各种调和油、精炼油、压榨油等之间的区别并不了解。那么,市面上这些各种各样的食用油究竟有什么差别呢?


  国家粮食储备局西安油脂科学研究设计院副院长、国家粮食局油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曹万新日前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食用油分两种工艺加工:物理压榨和化学浸出。物理压榨油工艺不使用化学剂,无化学残留,不破坏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等营养成分,产油率低,只能压榨出90%,所以成本高售价也高;而化学浸出油工艺使用六号溶剂、碱液、膨润白土等化学剂,有微量化学残留,而且破坏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铁、锌等营养成分,产油率高,成本低售价也低。


  对比价格,嘉冠高端豆油比市场上的知名品牌主打花生油略低。而在营养方面,这种大豆油和精品花生油处于同一层次。至于有人提出的大豆油存在“豆腥味”,李兆祥表示,所谓的“豆腥味”其实是植物自然携带的味道,每一种植物都有自身的味道,而且炒菜过程中,随着温度升高,这种味道也就自然消失了。


  记者获悉,嘉冠非转基因纯压榨大豆油本周六即将现身济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