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酱油第一股”加加食品已经形成“淡酱油、茶籽油、佐餐食品”三大战略产品,图为公司灌装车间生产线。陈飞 摄记者 吴颖姝
6月17日,宁乡经开区,骄阳似火。
洁净的灌装车间生产线上,一桶桶澄亮的盘中餐食用油被贴上“星光大道”的广告贴牌,等待着走上餐桌。
与此同时,加加食品总部的会议室里,湖南证监会的专家正就“中国酱油第一股”在中小板上市年余以来的业绩和后期发展规划听取董事会汇报。而在几公里外,经开区车站东路旁一片420亩的土地上,一排排厂房已拔地而起,今年10月,投资6亿余元的加加食品募投项目工业园将建成投产。
这仅仅是长沙工业转型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充分利用中部枢纽的区位优势和鱼米之乡的地缘优势,变工程机械一业独大为多点支撑,食品产业大有可为。”长沙市工信委党委书记、主任赵跃驷言简意赅地道出了“变”字要诀。
理念常新
敢于做梦助传统食品企业新生
“淡酱油、茶籽油、佐餐食品,这是我们的三大产品战略,未来几年瞄准50亿元产值。”说起他的酱油事业,加加食品董事长杨振很兴奋。从1997年仅3亩地、几十个工人的加加酱油厂,到如今的“中国酱油第一股”,杨振说,观念和战略眼光很重要。“十几年前,谁能想到有移动电话的出现,如今苹果已改变生活。加加的梦想,是用创意产品和创新理念改变中国厨房,改变生活方式。”
淡酱油、面条鲜、原酿造酱油……加加推出的一个个概念,每次都令业界耳目一新。2013年,加加又有新动作:同时推出两大系列“原酿造”、“原浆生抽”,抢占高端市场份额;与网商洽谈合作,谋划网络平台销售……“产品创新、营销创新,一个都不能少。”杨振说。
【观察】没有夕阳行业,只有夕阳企业,这句老生常谈从“酱油王”杨振口中说出尤具说服力。柴米油盐酱醋茶,“食”是永不过时的行当,杨振只用心做好其中三件,这些不起眼的小玩意、老物件被他赋予了全新的价值。
【延伸】鱼米之乡湖南,发展食品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今年1-5月,在中烟季节性减产的情况下,长沙食品产业实现规模产值545.1亿元,同比增长了11.4%,恰恰、旺旺、盐津铺子等大批知名品牌在长沙落地生根。然而与此同时,玉和醋、龙牌酱油等湖南老字号食品企业却正遭遇尴尬。加加的崛起对产业破题有重要意义:理念常新,敢于做梦,传统食品产业才能突破发展瓶颈焕发新生,成为长沙工业有力的支点。
市场之辩
差异化战略是破题关键
走进加加集团的办公大楼,门口陈列的百余个品类的调味品特别吸引眼球。生抽、食醋、面条鲜、儿童酱油、原酿造、压榨茶籽油……价格差异、受众差异、功能差异,产品的细分程度令人惊讶。
“十几年前人们‘打酱油’,炒个菜只要一两滴,一瓶能用大半年。”如今这样的酱油已经不合时宜了,杨振说:“营养、健康、养生、有机、高品质,市场在变,消费习惯在变,企业不能仅仅迎合,更要引导。”正是凭借对消费市场的准确把脉和对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加加在同行业激烈竞争的情况下业绩稳步增长。
【观察】摸顺了毛的老虎乖过猫。对于生产快消品的食品企业来说,努力做好市场这头“老虎”的知音人和驯养者显得尤其重要。
【延伸】作为长沙“十二五”发展的一个重点领域,食品产业作为平衡轻重工业比例的生力军被寄予厚望。传统产业如何另辟蹊径快速突围?从长期市场战略发展的角度出发,坚持差异化战略,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加加的上升轨迹提供了参考路径。
一份坚守
心存敬畏是食品产业立身之本
套鞋套、灭菌仓喷淋……经过一整套的卫生程序,记者一行进入了加加食品的食用油灌装生产车间,车间内窗明几净气味清新,工作人员整齐穿戴着工作服和手套在生产线上忙碌……
采访食品企业,“安全”似乎是记者必问的问题之一。“食品安全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对此,杨振深有体会,“首先,完善配套设施和检测标准,我们的新产业基地将配备国家级的酱油检测机构;其次,让安全意识深入到每个员工心中;最后,原材料把控是关键。我们目前正在做好这些。”对于记者的提问,杨振的回答显出整个采访过程中少有的郑重和审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