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川豆豉保宁醋,荣隆二昌出夏布……”这句民谣,道出了三台县潼川豆豉的昔日辉煌。
潼川豆豉的生产始于清初,具规模于清末,发展于民国,昌盛于新中国,至今已有300多年生产历史。据一位退休的老技师介绍说,潼川豆豉是一位姓邱的人从外地迁来三台时创造的。
清康熙9年(公元1670年),邱氏从江西迁来潼川府(今三台县),在南门生产水豆豉做零卖生意。后来,他利用三台独特的气候和水质,采用毛霉型生产工艺,酿造出色鲜味美的豆豉,因产地潼川而取名“潼川豆豉”。相传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潼川知府以此做贡品,贡献给当时的康熙皇帝。康熙品尝后赞不绝口,遂钦定为宫廷御用珍品。从此,潼川豆豉名噪京师。后来,这一工艺传到第五代邱正顺时,邱正顺便在城区东街开办“正顺”号酱园,年产20多万斤。
到民国时期,三台潼川豆豉处于鼎盛发展阶段。民国19年(1930年)《三台县志》记载:“城中以大资本开设酱园者数家,每年造豆豉极为殷盛,挑贩络绎不绝。”而更早还有“潼川豆豉保宁醋,荣隆二昌出夏布”和“出城五里遥,忽闻异香飘,借问是何物?豆豉一大包”的歌谣到处传唱。
潼川豆豉生产工艺非常独特,它使用的是自然毛霉发酵工艺。毛霉是一种具有较高蛋白酶活力的霉菌,能将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并含有一定的液化酶、糖化酶和纤维素酶。毛霉不耐高温,最佳生产时间在冬至到次年雨水节前,气温在12-17℃为最好。
潼川豆豉制作工艺还具有宝贵的科学文化价值,在我国传统酿造工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进入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1988年,成都市调味品研究所从公司制曲房成功分离出我国第一株毛霉菌标本以后,毛霉菌发酵工业化生产水平大大提高,公司至今仍向山东农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杭州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提供科学实验样品和数据。
但遗憾的是,手工制作的“潼川豆豉”因受时令季节限制,生产周期较长等因素,它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缺乏竞争优势。到现在,潼川豆豉已处于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
一方面要传承民间工艺,一方面要适应市场发展,“潼川豆豉”应该何去何从?目前,三台县文化部门已经制定了详细的方案,对这一独特的技艺加以保护,使中国唯一保存和使用的毛霉制曲工艺得到延续和发展。